MVP最小可行性產品

創業,其實有點矛盾,在現實與夢想間的矛盾。
一直以來,我們其實都是MVP的實踐者,從一開始的餐車,店面,或者進入電商,都是用最小的成本與方式,先投入,再優化。
我跟昆蟲都是職業軍人,兩人當三年半的兵都存了100萬的資本,照理說我們創業大可把200萬投入去開店,做漂亮一點的店面。
但因為嘗試的是一條未知的路,甚至沒有先行者的道路,我們選擇可以打帶跑的小餐車出發,一人先拿出20萬資本,總共40萬,先從小餐車做起,剛開始只有四樣產品(兩樣還飲料),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創業路。
從小餐車移到第一間店面時也是,除了把小餐車可以拿到店面的生財器具搬過去外,朋友的早餐店剛好要收,跟他買了個吧台跟四門冷藏冰箱,算我一萬塊。
再買個煎台,價目表自己輸出一張圖,排煙設備自己做,花了六萬就開始改到店面去經營了。
租金很便宜,9千塊而已,雖然很小間,然後又處於低窪地區下雨就淹水,就算不下雨,因為舊式大樓管線設計不良,只要上面住戶同時洗衣服,我們後面的排水管就會冒水,常常面臨店面淹水的情境。
颱風天即便沒有營業或者非營業時間,半夜下大雨也要趕快去店面把東西往高處搬,避免被淹到。
就這樣很克難的一步一步往前走。
然後有賺到錢,薪水領的不多,都繼續投入優化該優化的地方,即變現在創業15年,這精神依然不變,我們持續在優化。
在疫情還沒開始,其實很少餐飲業轉型投入電商,但我們先行轉型做O2O的生意,那時只有零售在談這概念,餐飲幾乎沒有,但我們依然秉持MVP精神,不是等到問題才開始投入,而是看到未來,鮮花一點小成本去測試市場,測試模式,所以等到疫情來臨時,反而我們已經建置的比較完善,有掌握到市場。
我一直是危機意識比較強烈的人,所以一直在投資防範未來。
為什麼要工廠,門市,電商都做,一般人會認為做太雜了,應該專注,但我的想法比較不同,我一直認為營收不能只建立在一個渠道上,單一渠道營收不宜太大,單一客戶佔比不宜太高,商業模式不能只有一個,而且要有反脆弱性,也要有基本的掌控權,不能僅仰賴他人給予的優勢,因為別人永遠都有可能隨時不給資源。
所以自建生產到銷售一條龍,實體跟電商的OMO模式,自己掌握顧客資料做自己的資料庫,雖然規模或速度沒有投入單一渠道放的大與快,但模式相對穩健,市場無論怎麼變化,至少不會造成被滅頂的風險中,這是一直以來的商業思維。
雖然真的很辛苦,沒有募資要不斷的做很多資本投入,但防火牆也不斷築高,可以自給自足,站穩後再開始透過各種合作與通路來做每一個商模的放大,從MVP中找到可放大模式,先在小模式試水溫,練功夫,確認有競爭力與掌握到市場契機時再投入資源去做放大的動作,平常就是練功與優化。
機會,從來就不是到手時才要開始準備,能不能抓住機會在於平常有沒有持續的練習,機會來臨時才有實力與能力去掌握。
一直以來也不愛追紅利,在追尋的比較是可長可久的模式,建立在基礎需求上的長久需求,透過這樣的需求掌握,把現金流持穩來,在資金的運作上就會相對穩健。
也不要大手大腳的亂投資,現金水位也很重要,因為市場變化大,什麼時候會遇到逆境不知道,要做到即便遇到逆境也不心慌,現金水位就是最好的安定劑,當確保幾個月的金流不成問題後,決策才能比較平常心,也比較有空間去換取時間的轉圜,好好佈局與練功,調整策略去因應市場變化。
2023相信也不會太輕鬆,2022已經進入最後賽季,最後一季好好衝刺,2023才不會活在恐慌之中。

0 留言